奥古斯托·巴斯托斯:用文学捕捉重大灾难后无名人士的哭声 – 新京报

巴斯托斯最著名的是他关于巴拉圭历史的三部小说:《人子》(1960)、《至尊》(1974)和《审判者》(1993)。作为拉美文学爆炸式增长中的后起之秀,巴斯托斯的代表作《至高无上》被英国拉美小说家杰拉尔德·马丁认为具有与《一百年孤独》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甚至更重要。奥古斯托·罗阿·巴斯托斯(Augusto Roa Bastos,1917-2005),巴拉圭著名小说家,20世纪最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写了许多小说、电影剧本和诗集。代表作有《人子》、《至高无上》、《审判官》等。 1989年,他获得了西班牙文学奖塞万提斯奖。在《至尊》中,后现代写作的混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达到了极限。另一方面,页面上出现对话,mixed 熟悉当地瓜拉尼语的语法和词汇。另一方面,档案、诗歌和脚注的介绍提醒读者这种叙事文本的不可靠性。文字痕迹被刻意保留下来,文字显得新鲜,带有温暖的浇口。在描述巴拉圭历史上的“至高无上”何塞·弗朗西亚的内心世界时,巴斯托斯编织了一张奇怪的语言网。复杂的叙事手法和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浓厚兴趣相结合,创造了一本兼具元小说和历史小说特点的奇书。文章|说到战争和独裁的旋转木马,巴拉圭就像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小胎记,形状像大象的耳朵。佩里这个内陆小国曾经是17世纪南美洲耶稣会活动的中心。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及其支流就像输送坚果的血管电流。巴拉圭现在已经通过河流进入世界,可以进入世界市场体系。但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外围。 19世纪初,巴拉圭脱离其殖民国家西班牙而独立。此后,从法国到洛佩斯父子继任者以及一系列军事总统,巴拉圭陷入一个又一个独裁统治的枷锁下,经济陷入停滞和孤立。 1870年代,在年轻的洛佩斯的坚持下,该国陷入了悲惨的三国同盟战争。战争从1864年持续到1870年。巴拉圭土地狭小,人口贫困,因此它以单一国家的力量对抗阿根廷、巴西帝国和乌拉圭的联军。巴拉圭军队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由于国力压倒性的差距,巴拉圭尽管付出了巨大牺牲,还是惨败,几乎全国都陷入了困境。沦为焦土。纵观拉丁美洲历史,三国同盟战争是最血腥的战争。战后,巴拉圭的人口减少到战前的一半,并失去了 25% 至 33% 的领土。巴斯托斯出生在一个遭受战争和独裁循环的国家。对他来说,这部小说是一份遗产,是集体记忆的容器。作家通过写作直接回应历史和现实。他曾说过:“文学活动逐渐意味着面对命运的​​需要,愿意主动参与一个群体生机勃勃的现实,其真实的道德背景和社会结构,以及当代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文学意味着将自己投射到人类世界中。《普遍的肛门》。巴斯托斯是最著名的小说三部曲,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巴拉圭的过去和现在。《人子》以宗教故事为外壳,讲述了人们的生活故事。1912年至1936年的巴拉圭人民。《至高无上》深入巴拉圭第一位独裁者法国的思想,探究巴拉圭历史灾难的根源。 《检察官》以叛逆者的视角描述了1954年至1989年阿尔弗雷德·斯特罗斯纳统治期间的数起暴行。巴斯托斯多次陷入拉丁美洲现代历史的风暴中,像许多拉丁美洲作家一样,不得不踏上流亡之旅。他最初因公开反对总统伊吉尼奥·莫利尼戈而入狱。他被迫与50万巴拉圭人一起逃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随后,随着阿根廷独裁者豪尔赫·维德拉 (Jorge Videla) 的崛起,他于 1976 年逃离法国并定居在图卢兹,并在图卢兹大学教授瓜拉尼语和西班牙文学。 1982年,巴斯托斯被巴拉圭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政府“逐出教会”。他因被诬陷颠覆国家政权而被禁止返回巴拉圭。只有当政权垮台时七年后,他应新领导人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的邀请回到祖国。巴斯托斯。巴斯托斯的大部分杰作,包括他的小说三部曲,都是在流亡期间写成的。他曾说:“除了对暴力和对人类处境的不尊重感到厌恶之外,流亡还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处境的普遍性。流亡让我从他人的角度来了解我的国家,并用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国家所遭受的巨大不幸。”在此之前,1917年出生的医疗助理巴斯托斯经历了1932年至1935年的查科战争。当时,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两个内陆国家为争夺大查科地区的石油资源爆发了冲突。这场战争最终造成双方超过10万人死亡,成为20世纪拉丁美洲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最初,年轻的巴斯托斯梦想着“在战火中得到净化”,但现实是他发现,两个姐妹国家的平民正在半干旱的沙漠中互相残杀。他在这方面的经历是他的小说《人子》的重要素材来源。这部小说为巴斯托斯先生赢得了评论家和公众的广泛支持。对巴拉圭关键历史时刻的关注、多线叙事技巧以及瓜拉尼语和西班牙语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巴洛克风格在《至高无上》中得到了继承。 《人子》是微型画。他的笔触通过几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描绘了战争和独裁给巴拉圭人民留下的伤痕。不过,与《至高者》相比,巴斯托斯在创作《人子》时,还没有充分探讨权力和写作的主题。这一主题后来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70 年代拉丁美洲盛行的“独裁者小说”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人子》作者:【巴拉圭】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 译者:陆晨 版本:InterteXT文化亚中|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 2021 年 11 月 阿根廷第七任总统和作家的作品延续了拉丁美洲作家描写独裁统治的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昆多:文明与野蛮》,这是一部由国家记者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 (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 于 1845 年创作的非小说类作品。这本书描述了胡安·法昆多·基罗加 (Juan Facundo Quiroga) 的一生,他是一位在 1820 年代和 1830 年代统治阿根廷各省的军事领导人。在法昆多,文明与野蛮形成鲜明对比。文明以北美、城市、一神教和欧洲为代表。另一方面,与野蛮主义相关的是乡村、亚洲和西班牙的专制主义、联邦制、拉丁美洲的传统以及法昆多对权力的追求。显然,如此宽泛的二分法并不能反映文明与野蛮之间复杂的相互渗透的关系。然而,正是“法昆”提出的这种二元辩证法“做”已经成为塑造后殖民拉丁美洲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包括巴斯托斯在内的许多拉美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应了“法昆多”的主张。他们不再将拉丁美洲及其广阔、贫困的乡村内陆视为黑暗和野蛮。例如,《人子》颠覆了法昆多浸淫在进步神话中的前提,将未受过教育的主人公克里斯托瓦尔·哈拉视为人类的化身。他的小说《总统先生》写于 1933 年,于 1946 年出版,被评论家广泛认为是“第一部关于真正的人物的小说”。独裁者。”这部小说的写作方法后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而不是历史现实主义,是当时的主流。由于它是在法国阿斯图里亚斯留学期间创作的,因此也受到了当时盛行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独裁者小说”的基本范式已经在阿斯图里亚斯成形。这些小说不少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弱化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模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描绘独裁者和独裁政权的社会心理。在拉美文学爆发的末期,许多拿铁美国作家选择改写“独裁者小说”,以《总统先生》为代表。以阿斯图里亚斯为基地,他们更进一步,开始关注字母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先生》中“总统”,总统出现在《至高无上》、《族长的没落》等“关于独裁者的小说”中。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总是看不见的。作者们生动地描述了内心的空虚、孤独和对这些独裁者的恐惧。 《至上》 作者:【巴拉圭】奥古斯托·洛亚·巴斯托斯 译者:梁谦 版:Asian Cultureto |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24年7月 1975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的《族长的没落》和巴斯托斯的《至高无上》的句子如河流一样长。这些没完没了的句子中的逗号就像逆流而上的方块。故事情节的紧凑​​流畅,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族长的没落》中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以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写成的。由长句组成的长段落几乎没有间断,完全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叙事视角却中和了故事的密度。除了支离破碎的故事之外,人们还可以找到作者留下的语言支架,然后将叙事谜题一点一滴地拼凑起来,从而到达关于权力和失去的中心故事。但《至高无上》却并非如此e 存在。”本书的许多章节都是法国与其秘密组织帕蒂尼奥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没有用引号引起来,而是像密码本中的数字一样堆叠在一起。这是因为引号可以清楚地表明对话中文本的所有权,但它们也将独裁者和抄写员之间紧张的文字流,以及混合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特征的密集对话瓦解成无聊和孤立的语言片段。通过这段连续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中崔斯特瑞姆式的题外话,通过时空的交织,弗兰西亚甚至谈到了他未来的死亡,以及发生在他死后80多年的查科战争。巴斯托斯通过精心设计的不可靠的叙述达到了一种元小说写作的目的。 《至尊》以弗朗西娅博士追查一份写有她名字的伪造文件开始。玛丽马苏。这个独裁者,想要控制文字并用它们来控制历史与记忆。a,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可能被文字的隐藏力量所推翻。因此,马尔克斯·巴斯托斯所描述的独裁情境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隐喻。他的写作流露出对秩序的渴望,每一个字、每一种语言、每一种写作形式似乎都在创造一个与现实相媲美的虚构。 “19世纪的小说家煞费苦心地发明并结合了各种方法,为读者创造出更直接、更完整的幻想。”法国学者亨利·戈达尔在《小说使用指南》中写道:“为此,他们采用了叙事观点、自由间接称呼等,这些技巧的运用让读者更近距离地接触小说中的人物,而忘记叙述者。”现代小说的创新在于解构小说的这一基础,质疑小说的基本假设。现实主义并思考写作本身。写小说作为一种抵抗形式可以塑造和颠覆权力。在幕后,集体记忆之战仍在继续。在《至高无上》中,当弗朗斯要求他的秘书在字典中查找“嵌合体”这个词时,秘书回答说:“先生,字典上说的是幻觉、虚荣、幻想。”大人,这里还写着:传说中的狮头羊身龙尾怪物。这是一种蝴蝶的名字。 “这一切都是我,但又从来都不是我。”通过弗兰西亚的话,巴斯托斯反思了语言的本质及其被权力扭曲的情况。 “我们人类为我们用奇幻而空洞的原材料发明的语言感到自豪,但这些原材料没有基础,与生命无关。”寻找一种“语言作为事件发生”并且能够为自己说话的语言。它是一种几乎毫无意义的“新话”,是一种能指和能指像皮肤和骨头一样连接在一起,只有名词和动词像铰链一样叮当作响,没有形容词,没有颜色。于是,巴斯托斯笔下的“至高无上”就变得像柏拉图笔下的哲学家国王一样矛盾。历史上的法国正是如此。他打算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力,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愿景,将巴拉圭变成穷人的乌托邦。这可能是因为1780年代法国在科尔多瓦国立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博士学位时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熟悉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和百科全书。在此期间,他为殖民地下层阶级的权利而奋斗。在此过程中,他的民粹主义观点也变得更加强烈。拉丁美洲学者安东尼奥·德拉科巴这样评价法国政府:“它表现出了能力与顽固的奇怪结合,我认为缺乏远见和痴迷,孜孜不倦地追求崇高理想,公然违反最简单的正义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似乎变得更加独裁。”然而,在后殖民背景下,这种“开明专制”的遗产肯定是痛苦的。三国同盟战争的惨痛教训和随后的巴拉圭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对知识的矛盾态度。在法国的巴拉圭,书籍是为数不多的免税之一1828年之后,他规定所有巴拉圭男子都必须接受国民教育。另一方面,这种推动国民教育的努力可以说是一种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权力形式,巴斯托斯严厉地指出,独裁者倾向于相信他们可以随意改变历史、划定历史的界限。对写作,尤其是历史写作的垄断,是他们合法的权力来源。对于巴斯托斯来说,小说将写作视为抵抗。他作为作家的道义职责,就是收集历史大劫难后无数无名之人的歌声和未曾听到的尖叫声,让他们的文字为漫漫长夜留下淡淡的见证。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在《我们称之为流放的国家,或漂浮的橡子》一文中写道,“文学是社会道德保险的唯一形式。”通过对法国矛盾的内心世界的描述,他描述了巴拉圭乃至拉丁美洲整个现代历史的基本矛盾。在这里,启蒙运动与后殖民现实、文明与野蛮、本土传统与大陆文化,总是像一个难以解开的肥结一样交织在一起。文学也许不能像利剑那样毁灭人,但它可以给人力量言语层面上的薄弱。作者/编者:谭炯成/校对:张晋/赵琳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